每經記者 肖純 “武漢,攻防中國航空第十城。貼身” 12月14日,中部武漢官宣成為中部第一座航空旅客突破3000萬人次的航空城市; 頗為戲劇性的是,僅僅一天后,第城長沙也成功“撞線”,攻防航空旅客同樣突破3000萬人次。貼身 一直以來,中部武漢、航空長沙及鄭州對中部航空“第一城”的第城角逐異常激烈。而眼下,攻防武漢、貼身長沙的中部”第十城”之爭已進入“貼身肉搏”階段,有望代表中部城市創(chuàng)造歷史。航空 距離年底僅剩十幾天,第城武漢、長沙誰會笑到最后?當中國航空十強城市中出現中部城市的身影,又將給民航版圖帶來哪些變化? 貼身競逐 過去十幾年,武漢、長沙、鄭州三座中部省會城市機場客運量咬得很緊,你追我趕成為常態(tài)。 2009年11月19日,長沙機場成為中部第一個、全國第十一個旅客達1000萬人次的機場。一天后,武漢機場旅客突破1000萬。 此后,鄭州加入到中部航空第一城的角逐,三座機場都在2016年突破2000萬人次大關。當年,武漢和鄭州機場差距不到一萬人次,競爭異常激烈。 今年,武漢和長沙機場旅客突破3000萬時再次“貼身”,相隔只有一天。 盡管競爭激烈,但如果放在全國范圍,三座城市表現都不算特別出色。 2010年,中部航空第一城是長沙,全國排名第12位;2015年,中部航空第一城是武漢,全國排名第13位;2019年,中部航空第一城又換成鄭州,全國排名第12位。2021年至今,長沙機場旅客吞吐量連續(xù)3年排名中部第一,2023年排在全國第11位。 中國航空前十城則相對穩(wěn)定,十強“守門員”長期由東部城市把持,2017年之前是廈門,2017年到2023年是南京。 這樣的航空格局不難理解。機場是一座城市經濟活力、對外吸引力的重要體現,堪稱商貿的“晴雨表”。 東部經濟更發(fā)達,開放程度更高,商旅出行需求也更多。中部則受到高鐵“分流”,中部距全國主要城市都不遠,高鐵四通八達,鄭州、武漢、長沙幾乎是國內高鐵通達性最好的三座城市。 東部的經濟優(yōu)勢很明顯,中部高鐵分流的劣勢很突出,那中部的武漢、長沙憑什么超越東部的南京? 2019年,南京民航客流3058萬人次,鄭州、武漢、長沙分別為2912萬、2715萬、2691萬。當時作為航空第十城的南京對中部三城,尤其是武漢、長沙優(yōu)勢很大。 2023年機場旅客吞吐量及排名 圖片來源:民航局網站今年,長沙、武漢機場增幅明顯加速,分別在7月和11月超過南京機場。如果武漢、長沙保持勢頭,中國航空第十城,大概率將在兩座中部城市中產生。 資深民航專家、廣外南國商學院教授郭佳認為,一方面,近年以武漢、長沙為代表的中部城市,經濟發(fā)展態(tài)勢良好。另一方面,武漢、長沙文旅也做得不錯,都是網紅城市,游客數量位居全國前列。此外,高規(guī)格的鄂州花湖機場通航,加強了中部機場整體的集聚效應。南京則因長三角一體化深入推進,受到上海兩大機場的虹吸效應影響。而且不止上海兩大機場,長三角區(qū)域內機場眾多,旅客出行選擇也多。 就在武漢機場旅客突破3000萬人次當天,無錫機場也突破1000萬人次大關,成為繼南京之后,江蘇第二個邁入“千萬級”機場行列的航空樞紐。 空鐵聯運 與中國中部形成鮮明對比,美國中部是民航高地。 亞特蘭大和丹佛正是得益于美國中部的區(qū)位優(yōu)勢,成為南來北往旅客的中轉樞紐,客流量高居世界前十。憑借龐大的國內中轉客流,亞特蘭大機場旅客吞吐量超過1億人次,全球最高。 如果對標亞特蘭大和丹佛,是否意味著這幾年增幅迅猛的武漢、長沙、鄭州,還有更大的想象空間? 民航分析師林智杰認為,從中國的國情來看,中部不會出現類似亞特蘭大這樣的中轉樞紐。除了四通八達的高鐵網絡,中國航線網絡以直達為主,旅客出行更加方便快捷,無需忍受中轉奔波。 郭佳也表示,美國各個方向都有主要城市,彼此相隔遙遠。中國主要城市集中在“胡煥庸線”以東,這片區(qū)域不大,城市間相對較近,直飛很方便。如果搞國內中轉會很麻煩,相對高鐵就更沒優(yōu)勢了。 在中國,民航與高鐵的競爭是無法回避的話題。 公共交通出行領域存在一個經典的“1000公里理論”:1000公里以內,高鐵競爭力強;超過1000公里,高鐵競爭力快速下降,航空占優(yōu)。 圖片來源:《“十四五”民用航空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》中部位于京津冀、長三角、大灣區(qū)、成渝四大城市群中心,到主要城市的距離基本都在1000公里,高鐵4小時左右可達。這讓中部城市的旅客出行以及外地人來中部出差或旅游,很難不選擇高鐵。 但民航與高鐵并非只有競爭。民航咨詢機構CADAS研究顯示,截至今年9月,鄭州、長沙、武漢的空鐵聯運規(guī)模,均居國內前列。 “空鐵聯運”是航空與鐵路之間協作的一種聯合運輸方式,通過兩種交通模式銜接,為旅客提供便利的一體化服務。充分發(fā)揮民航與高鐵在遠程與中短途運輸、國際與國內運輸上的各自優(yōu)勢,形成互補,最終形成地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。 “空鐵聯運”同時也是大型機場未來發(fā)展的主要方向,通過高鐵擴大航空運輸的輻射效應,實現航空腹地的拓展,提高樞紐的市場競爭力。 就在10月31日,湖南長沙空鐵聯運工作推進會召開。會上湖南機場集團與廣鐵集團共同簽訂《推進空鐵聯運高質量發(fā)展戰(zhàn)略合作協議》,促進航空與鐵路兩大運輸體系的資源整合與優(yōu)勢互補。長沙機場借此正式發(fā)布“星程天地 空鐵聯運”品牌,升級打造集“票務、站務、行李、貨運、航旅”于一體的保障模式。 武漢動作更早。去年11月,武漢機場就與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合力打造“空鐵聯運 漢達九州”品牌,通過建立聯動機制、打通服務鏈條、豐富服務產品。 機場與高鐵的“硬聯通”也在擘畫中。 目前,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正在穩(wěn)步推進,項目建成后,長沙機場將躋身國內“交通接駁方式最多、無縫換乘效率最高”的立體綜合交通樞紐。 武漢天河站效果圖 圖片來源:長江日報無獨有偶,今年6月,作為全國高鐵網“八縱八橫”之一沿江高鐵的重要節(jié)點,武漢天河站公布設計方案。天河站是武漢鐵路樞紐中唯一的空鐵聯運站,就在武漢機場旁邊,今后旅客通過捷運就能快速換乘,實現空鐵聯運“一站式”值機。 再度起跑 讓機場與高鐵雙向奔赴,還不是武漢的全部藍圖。 今年4月,精心改造后的武漢機場T2航站樓恢復啟用,武漢進入雙航站樓運營時代。10月,武漢機場第三跑道試飛成功,預計明年正式投運。隨著第三跑道投用,武漢機場將成為中部地區(qū)第一個、國內第七個三跑道機場。 今年9月,湖北機場集團組織開展武漢、鄂州兩機場總體規(guī)劃協同修編。作為亞洲第一個專業(yè)貨運機場,鄂州機場按雙跑道的高規(guī)格建設。如果加上鄂州,武漢將擁有5條跑道,與“航空第三城”成都相當。 武漢本地媒體發(fā)文稱,“一座城市的心有多高,看機場跑道數量”。 長沙同樣拿出大手筆,機場改擴建工程新修第三跑道、28.5萬平方米的綜合交通中心、50萬平方米的T3航站樓。T3航站樓總面積比T1、T2總和的兩倍還多,能滿足旅客吞吐量6000萬人次、貨郵吞吐量60萬噸的目標。 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T3航站樓效果圖 圖片來源:長沙晚報規(guī)模上,武漢、長沙再次站上同一“水平線”——隨著T2航站樓與第三跑道啟用,武漢機場可滿足旅客吞吐量6300萬人次、貨郵吞吐量80萬噸的目標。 拉長時間線來看,武漢、長沙兩座機場從1000萬人次邁上2000萬人次,花了7年;從2000萬人才邁上3000萬人次,花了8年。眼下剛突破3000萬人次,硬件配置直接上到6000萬人次,是否超前? 要知道,這樣的超級工程造價不菲,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總投資約430億元,是湖南投資規(guī)模最大的單體項目。 林智杰認為,在機場改擴建投用初期,基建容量超過市場需求是正常的、也是合理的。投用即飽和,反而說明機場規(guī)劃滯后。但也必須清醒認識到,當前經濟發(fā)展驅動力已經發(fā)生轉變,從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,所以未來對于基礎設施的投入必須要科學審慎,量力而為。 而且,“人旺”不一定“財旺”。就在很多機場破紀錄的今年,機票價格跳水屢見不鮮,很多航司處于虧損狀態(tài)。 林智杰表示,盡管旅客運輸量創(chuàng)歷史新高,但機票價格沒有恢復,航司仍然面臨虧損,這是當前消費信心不足的一個具體體現。接下來如何激發(fā)消費活力,提升旅客消費信心,是當前必須思考和行動的事情。 郭佳則指出,目前國內高鐵與民航還是存在同質化競爭,這不利于國家資源的調配。應該由主管部門引導差異化,比如對優(yōu)質航線、時刻好的航線,適當提高機票價格,但同時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。 相對于機場的基建競爭,郭佳認為,交通的未來還是要回歸“人享其行,物暢其流”。以人為本,讓人們更好地出發(fā)與抵達,是城市的初心,也是未來的方向。 記者|肖純
|